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江西新闻 >

南昌:湾里区水环境治理新模式显新成效

时间:2019-01-03 04:00 浏览:

  三月的梅岭风景区,阳光明媚,河畔草长莺飞。凭栏远眺,层峦叠翠的山峰清晰可见,阡陌田野中的古朴村庄被碧水青山环绕,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山绿了,水清了,环境好了,来湾里的游客也多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看着满屋的客人,湾里区红星村“三笑山庄”农家乐的老板胡进苟乐得合不拢嘴。

  游人对湾里的不舍,皆因其山水自然之美……

  曾几何时,梅岭的水让游客望而却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污水问题一度成为制约梅岭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治理水环境,补足短板,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湾里区委、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水环境治理新模式,打好“高位推动”“城乡互动”“监管联动”组合拳,促使湾里清流再现,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高位推动 理顺权责

  “水环境治理如果光靠一个单位推动,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将相关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治水合力。”湾里区环保局局长刘方皎表示。

  力量单薄,推动力不足是推动“治水”工作中的难点所在,湾里区委、政府进一步整合治水力量,明确权责,成立了湾里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实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同时将镇、街办、管理处、区直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整合力量,形成合力。

  力量有了,效果怎么样?主要还是看具体落实,为抓好落实,不让水环境治理走过场,治水小组还下设指挥部,由副县级干部任指挥长,专门负责水环境综合治理日常调度,对各治水单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让水环境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城乡互动 因地制宜

  3月28日,在红星村铜源港河边的人工湿地里,种植着美人蕉、梭鱼草等四季常绿植物,片片绿叶掩映下,一股股生活污水流入花池,通过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吸附、过滤之后,村民的生活污水变成了“ 清流”。

  农村居住分散,污水直排,建污水处理厂不具备条件,湾里区因地制宜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起一片片人工湿地来净化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处理,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营成本还较常规污水处理方式低很多。”湾里区环保局主任科员谌新介绍说。

  而在人口相对较多的城镇,湾里区建立污水处理站,运用膜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记者在太平镇看到,一台绿色罐状机器横卧在架头村路旁,爬上铁罐顶端,混浊的污水在经过不停翻滚后,最后变得清澈干净……

  目前,湾里区在辖区内乡村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已覆盖区域内所有行政村;在城区和集镇,全面落实污水管网大排查,通过维修污水管道以及新建污水处理站等举措,将污水通过管道引入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通过城乡统筹,一盘棋治理,实现了污水的源头管控。

  监管联动 保水护水

  长春湖水系乌沙河段水系,通过清淤、截污、绿化之后,河水变清澈了,其沿岸成为居民散步的好去处。为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湾里区成立河流巡查管理队伍,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对破坏河流环境行为进行打击,对河流景观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河长清,草长绿。在水质监测上,湾里区还建立河湖水质定期监测机制,对全区河湖重点地段定期进行监测,定期通报,对水质差的河段及时进行治理,确保河湖水质达标。

  如今,“污水靠蒸发”的景象在湾里区一去不返,梅岭铜源港、吴源港重现碧水清流,慕名而至的游客也越来越多。2017年,湾里区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160.9万人次,同比增长45.1%,实现累计旅游 综合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46.39%。

  治一条河流,造一处美景。对湾里百姓而言,告别污泥浊水和脏乱差,迎来的是真切、踏实的幸福感 、获得感。“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水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全区上下只有党群一心,共同发力,才能交上一份历史满意、群众满意的治水答卷。”湾里区委书记于立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