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国内新闻 >

以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时间:2023-02-10 00:12 浏览:

在一些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成为带动革命老区群众产业致富、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大竹县杨通乡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挥杨通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优势,拓宽乡村文化建设的视野,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努力探索红色文化旅游新路子,助推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红色资源富集,影响广泛而深远

杨通乡在大竹革命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杨通红色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孕育出了徐德、徐永弟、徐永培、徐相应等革命先烈和徐代位等革命前辈,有徐德故居、私立徐氏小学等革命遗址遗迹。而以大庙寨为中心的杨通地区,记录着徐德、徐永弟、徐永培等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历史,流传着真挚感人、鲜活生动的红色故事,是大竹县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杨通大庙寨较早创建了四川省农村苏维埃政权。1928年春,省委利用军团冲突举行农民暴动没有完全实现,县委立即采取了应变措施,将杨通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的基地,秘密组建革命武装,发展农协会员1000人以上,广泛开展抗粮减租、惩办豪强地主等农民运动,制作了镰刀铁锤旗,准备开展农民暴动,工农革命军呼之欲出。但因为客观环境的改变和党的力量过早暴露,党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和苦心经营的杨通苏维埃政权被扼杀在摇篮中。

大竹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四川率先燃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谱写了大竹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创建苏维埃的工作虽然失败了,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在“1927—1934年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斗争形势图上,“大竹”地名标志上插着一面象征工农武装革命的小红旗,记录了大竹地方史上的这一壮举。

红色基因传承,力度扎实而坚定

杨通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2016年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设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被达州市委市政府命为“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已成为县域内重要的党史学习教育场所。

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革命老区广袤乡村。杨通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保护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一是通过组织专班查阅史料、书籍,访问烈士家属等方式,以真实史料和真人讲述为依据,把“老”故事讲出新内涵,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2021年以来,加大收集有关徐德烈士史料力度,进一步丰富了徐德革命事迹,丰富了人物形象,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二是明确红色文化发展定位,重点围绕“一个政权(创建农村苏维埃政权)、一个人(职业革命人徐德)、一种精神(徐小精神)”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史料,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为充分发挥本地红色旅游的经济、文化价值打下了基础。

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沉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既需要在红色教育中增进群众认同感,也要在融入发展中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让红色文化成为强大的发展动力。

红色精神发扬,举措清晰而有效

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杨通乡道路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发展受到明显制约。近年来,杨通乡党委、政府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整体设计规划之中,大力实施“六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杨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极大补齐革命老区乡村发展的短板,建成后的红色文化旅游村落十分令人期待,其以红色革命精神为主要承载,刷亮红色文化名片,势必将吸引更多学者、游客,为杨通乡村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通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战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杨通群众随着革命老区的开发,优化土地资源,治撂荒稳农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杨通乡本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和多数乡村一样,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土地荒芜、粮食减产。新一届乡党委政府明确发展路径,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政治责任,守住耕地红线。首先,全覆盖排查撂荒土地位置、撂荒面积、撂荒年限、承包经营主体、撂荒原因、适种品种和农户复耕意愿等情况,摸清摸实撂荒底数。其次,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撂荒地复耕复垦,尤其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城镇青年回乡创业,以现代农业技术和思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扎实开展撂荒土地整治,推行“四种整治模式”,一是动员群众复耕复种、代耕代种一批,二是对于长期无人耕种的撂荒地,由村两委收回外包或流转整治一批,三是发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流转整治一批,四是招商引资、引进社会工商资本流转整治一批。最后,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积极探索“粮经复合发展”模式,充分结合本地优势,因村制宜、因地施策。此举将有力地激活杨通乡农村生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增收,以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杨通乡把红色文化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红色旅游亮点,让革命老区的群众能够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富脑袋、鼓口袋,真正受益。一是加强杨通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熟悉红色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来杨通投资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三是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在红色文化的滋润下,杨通乡人民自觉积极地投身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热潮中,处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出党建引领促发展、红色驱动促融合、乡村振兴出实招、基层治理见成效、高质量推进红色活力幸福杨通发展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