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综合新闻 >

让中国标准化考试走出去才是真正的教育国际化

时间:2020-12-29 01:23 浏览:

  ■家长的择校热甚至择校焦虑也蔓延到了国际教育,使得国际教育的相关服务成为了一种赚钱的“商品”

  ■马峰

  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关注。国际课程班及其国际学校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满足了小康社会大众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目前,上海市教委审批通过的高中国际课程班为21所。还有各类国际课程班或者学校,因为没有官方的权威统计数据,于是大多数家长只能是“雾里看花”。

  实际上,国际教育市场的规范需要政府权威部门的信息披露,也需要我们教育界的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中国的标准化考试,不断改革发展的中国高考走出去,从根本上让我们的教育更国际化,而不仅仅是引进一些国际课程。

  排行榜里的“四校八大”并不值得相信

  排名绑架了各所学校,也裹挟了家长的焦虑之风,加重了社会负担。目前各类排名的操作办法,其科学性甚至数据准确性都有待商榷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原因,越来越多与国际教育相关的服务成了高利润的商品,而国际化学校的排行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版本。其实,这些排行榜不看也罢。民间推出的各类排行榜明里暗里地把各类学校按照大学升学情况排排坐,不仅让学校绷紧了神经,也让家长们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择校风。如果这样的趋势愈演愈烈,将来可能也会出现类似本地学校家长口中的所谓“超级国际课程学校”和国际课程中的“菜场学校”。

  事实上,国际化学校里的所谓“四校八大”的说法已经开始在坊间流传。这样的排名绑架了各所学校,也裹挟了家长的焦虑之风,加重了社会负担。目前见到的各类排名的操作办法的科学性甚至使用数据的准确性都有待商榷。

  其实,对家长来说,国际课程班或国际课程学校的办学信息权威披露才更能帮助他们理性地为子女选择合适的教育。

  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校,从而判断学校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关注所谓的排行榜。

  对于国际课程班和学校而言,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质量才是赢得社会认可的最有效和最可持续的方式,而不是想尽一切方法去“打榜”。这反而会使学校陷入功利之中,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理念再花哨也没用,教育需要工作的精细落实

  国际教育说到底不是搞营销,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很难做出好的学校和品牌,所谓的创新也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国际教育的确倡导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但教育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守正务实的基础之上。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教育理念再新,也抵不上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上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如果仅仅热衷于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大规模的“创新”,似乎别人做过的事情就不能再做,似乎不总结点新鲜理念出来学校就落后了,却把学校内部真正的、需要如“绣花针般精细”的工作给耽搁了,这反而不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一些公众号频频宣传各类“理念创新”,有时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各种颁发给国际课程学校或机构的创新奖项频频亮相,甚至刚成立的机构或学校也能获得大奖,这就让人疑窦丛生了。

  国际教育说到底不是搞营销,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畏,没有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很难做出好的学校和品牌,所谓的创新也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另外,很多教育上的创新仍处于科学研究和小规模试点上,有待时间的检验,并不适合大张旗鼓地宣扬。

  事实上,国际课程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或是与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不符的地方也逐渐显现,比如重讨论却欠梳理;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宣传中“高大上”的理念没有真正付诸实施;从体制内应试转向到了体制外应试;一些外教资质欠佳等等。

  失败的案例很少流传,但那是真实的一部分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滞后,舆论上容易造成公众对于留学利弊的不客观判断

  各类机构充斥市场,家长需要仔细分辨,政府需要加强监管。

  各类打着国际教育和素质教育旗号的游学、背景提升、升学规划、竞赛组织等机构非常火爆。在各类宣传攻势下,家长们把孩子送往各类舞蹈、游泳、绘画、跆拳道等常见项目培训班,还有网球、冰球、高尔夫等支出更昂贵的项目。更有一些国际课程班和国际课程学校的学生感觉在校内没有“吃饱”,加入了国际课程课后补习的大军。

  除此之外,出国留学必须参加的一些考试费用不菲,如托福、雅思、ACT、SAT考试等,它们的注册、机票、酒店等费用不低,有时还需多次参加。于是,组织学生到境外参加各类国际考试,顺带进行海外游的“考试+旅游”类产品应运而生。申请文书辅导和留学服务等更是价格不菲,动辄几十万。在国内大力整治和规范层出不穷的补习班、竞赛活动之际,这些面向国际教育的机构异军突起。

  一些教育公众号不时推广国外高中就读体会的信息,营造“海外教育就是好”的紧迫感和焦虑感。

  事实上,媒体上鲜见国内学生不能够适应国外文化和环境的报道,而这种情况却绝非个例。各类公众号流传的文章经常讲述通过国外高中、甚至低龄留学的成功故事。但,失败的案例则很少流传。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滞后,舆论上容易造成公众对于留学利弊的不客观判断。

  高考成绩被越来越多国家承认,大力推广中国标准化考试更有价值

  在中国体制内读高中的学生也可以做到正常对接很多国外大学的本科

  要在各类行业会议上大力推广中国的高考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高考直接申请更多的海外大学。

  因为各类高中阶段国际课程(如IB,AP,A-Level等)经常在各类升学行业会议上进行推广,与很多海外大学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确实受到了海外高等学府的认可。

  然而,与此同时,海外高等学府的招生部门也比较了解中国国内的高考,认可它的权威性,使用国内高考成绩目前可以申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原本不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英国大学也开始接受中国的高考成绩,比如英国的伯明翰、莱斯特、邓迪、肯特等高校相继宣布从2019年起接受中国高考成绩——学生可以不再凭借预科或A-Level课程的成绩进行申请。美国新增四所大学宣布自2019年起接受中国高考成绩。更早宣布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以及加拿大的大部分高校包括多伦多大学等。

  因此,不少体制内高中的学生也可以正常对接很多国外大学的本科。当然,大学招生部门还比较关注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课堂上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中国本地的高中课程在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发展,不断实现着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大步迈进。

  (作者为上海中学国际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