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国内新闻 >

沈阳化工大学实施“引用育留”人才战略扛起使命与担当

时间:2020-11-23 20:58 浏览:

沈阳化工大学是具有鲜明化工特色和应用特色的省属一流学校。近年来,在科研人才工作上立足自身实际、把握主要矛盾,顺应发展趋势,狠抓“引用育留”,建成了高端人才引领发展、结构稳定的人才队伍,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在辽宁全面振兴中扛起使命与担当。

“三驾马车”保障学校发展动力十足

沈阳化工大学党政同心、上下协同,按照“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学科高峰,培育青年骨干、增强发展后劲”的人才建设思路,打造出了人才强校的“三驾马车”:面向地方、行业振兴全职引进高端人才(腾飞学者推进计划);面向学科、专业提升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振兴学者特聘计划);面向学校未来发展培育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优青托举计划、青年“育苗”计划)。目前,腾飞学者推进计划已全职引进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高端人才7人,优青托举计划、青年“育苗”计划已遴选校内教师近100人。

学校瞄准辽宁相关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发挥化工学科特色优势,精准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引育人才协同创新团队”,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上。学校全职引进的腾飞学者到校后已先后2人担任校长,1人担任副校长、2人担任校长特聘助理,柔性引进的振兴学者中1人担任学校“龙头”学院化工学院院长,学校培育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已有20余人担任中层领导干部。学校克服办学经费紧张的困难,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可竞争的薪酬待遇,为校内培育人才设立多类绩效奖励,稳定和留住人才。学校投入专项经费6000余万元支持引进人才的实验室和研究条件建设。同时,学校加强对人才干事创业的宣传报道,激发广大教师创新活力,形成人人争当人才的浓厚氛围。在这片热土滋养下,各类人才如春天里播下的一粒粒种子,带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扎根土壤、开花结果。

“人才培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才效能

沈阳化工大学按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人才布局和基本架构,分类配置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及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学校现有博士、副高职以上科技人才500余人,其中从事应用基础研究250余人,从事工程技术开发200余人,从事技术推广30余人。为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沈阳化工大学深化人事改革,构建起多维度、多模式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充分关注各类人才的发展和需求,使各类人才都能够有平台、有空间、有事业、有成就,各类人才专注自身特长,不拘一格唯发展、唯服务、唯贡献、讲成效。

在人才评价方面,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设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和实验型等4种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同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和职务评聘直推通道,一批教学业绩突出、工程技术开发成果显著、服务地方经济作用明显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专业职务晋升、个人发展等方面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在人才考核方面,不同类型人才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各有侧重。学校对于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实行任务目标考核管理,明确了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国家奖、获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及团队或人才、形成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及1000万元级科技成果转化等12条考核指标,并设定了涵盖获得国家级科技及教育奖、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培养国家级高端人才及团队等5条免考核任务目标,学校依据考核结果匹配资源和经费支持力度。

“三定向”科技成果转化助推辽宁产业振兴发展

沈阳化工大学围绕辽宁化工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创新建立了“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模式,贯通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链条,实现了“以产定研、以需定研、以研促产”,全力助推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在2017年度和2018年度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全国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4和第25位。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批准将“三定向”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列为向全国推广的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三定向”模式下,目前学校正在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有13项。譬如,许光文教授团队研发的“菱镁矿输送床闪烧轻烧技术”催生世界单套规模最大、投资1.6亿元的40万吨菱镁矿轻烧工程在海城建设,其成功运行将为辽宁1500余台传统轻烧反射炉提供替代技术,变革性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团队研发的“循环氨法制备高纯、阻燃剂型氢氧化镁”技术,已完成500吨/年的中试生产,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2020年度定向项目“菱镁资源基地大宗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集成示范”。(杨术玲)